黄褐斑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中医分型论治黄褐斑,从此不做黄脸婆 [复制链接]

1#

什么是黄褐斑?

黄褐斑,中医又称“肝斑”、“蝴蝶斑”,是一种常见于面部的色素性皮肤问题。

主要分布在颧、颊、鼻、前额、颏等部位,呈边界不清晰且形状不规则的黄褐色或黑色斑片,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及不适感觉,男女都可发病,尤以中青年女性居多。

黄褐斑的症状表现

皮损多发于两颧、两颊、鼻周、额头和眼周,为淡褐色、深褐色、黑褐色斑片,其边界清晰,边缘常不整,形如地图或蝴蝶,对称分布于面部,表面光滑,无鳞屑,无自觉症状,常于日晒后加重。

西医多认为黄褐斑与酪氨酸酶活性增高、血管反应性增强、微循环障碍、炎症反应及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相关。具体诱发因素多为内分泌失调、雌性激素、紫外线照射、药物、化妆品等。

中医学认为,本病与肝,肾,脾三脏关系密切,气血不能上荣于表面为其主要病机。因为肝藏血,喜条达而恶抑郁,若情志不遂,肝失条达,或阴血暗耗,或生化之源不足,均可导致肝气郁结不舒。

郁久化热,灼伤阴血,致使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。肾藏精、为水,水亏则火旺,津血暗耗,不能濡润于颜面,而枯萎发斑。

脾虚不能健运,气虚生化乏源,以致气血不足,不能上荣于面,产生黄褐斑。

·肝郁气滞证:

多见于女性,斑色深褐,弥漫分布;伴有烦躁不安,胸胁胀满,经前乳房胀痛,月经不调,口苦咽干;舌红,苔薄,脉弦细。

·肝肾不足证:

斑色褐黑,面色晦暗;伴有头晕耳鸣,腰膝酸软,失眠健忘,五心烦热;舌红少苔,脉细。

·脾虚湿蕴证:

斑色灰褐,状如尘土附着;伴有疲乏无力,纳呆困倦,月经色淡,白带量多;舌淡胖边有齿痕,脉濡或细。

·气滞血瘀证:

斑色灰褐或黑褐;伴有慢性肝病,或月经色暗有血块,或痛经;舌暗红有瘀斑,脉涩。

中医药在此病的诊疗上有着很大的优势,中医从疏肝、补肾、活血三个方面着手辨证论治,根据具体情况辨证用药。

·肝郁气滞型:

这类病患者比较多见,时常伴有烦躁不安、胸闷不舒、面部发热、口干、舌红苔薄、脉弦细等症状。治疗宜以舒肝清热为要,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清热泻火药物治疗。

·肝肾不足型:

患者的肌肤易枯燥不润泽,经常有头昏耳鸣、腰膝酸软、舌淡苔薄、脉象弦细等症状。治疗宜以补益肝肾为要,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养肝补肾药物。

·气滞血瘀型:

患者多伴有其他慢性疾病,或常见胸闷胁痛、舌有瘀斑、舌淡苔薄、脉象弦细等症状。治疗宜以理气活血化瘀为要,可用方剂桃红四物汤治疗。

·脾虚湿热型:

患者皮肤除有黄褐斑外,常见胃口差、消化不良、便秘、小便黄、舌质红、苔黄腻、脉滑数。治疗宜以健脾利湿清热为要,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治之。

温馨提醒:黄褐斑不是说治就能迅速治好的,它是一个缓慢的治疗过程,要想让面部色素一点点的褪去,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。无论是何种治疗方法,都要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进行!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