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褐斑是发生于颜面部的色素沉淀性皮肤病,以面部前额或脸颊不规则分布淡*色或褐色斑片为特点,好发于中青年女性,主要病因与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、长期口服避孕药、和月经紊乱等有关,目前医学界对此并尚无特殊治疗方法。
1
病因病机
肝主疏泄,肝藏血,性喜条达,而精神紧张、情志失调、心情压抑,致肝疏泄失职,气机郁结,阴血不足,郁久化火伤阴,血行不畅,致颜面气血失和;脾胃气虚运化失调,则气血亏虚,不能润泽颜面;肾虚精亏,肾水不能滋润面部肌肤生成暗斑,以及宫胞失常、冲任损伤等病理变化均可致颜面发生黑斑。总之脏腑气血充盈则肌肤细嫩光泽,气血失和则颜面枯*焦萎,黑斑从生。“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”,脏腑气血失衡是内因,外受风邪、使用化状品不当、日晒等为外因。由此肝郁血虚,肾阴亏虚,气血不和,津液不足是发病之本,肝郁气滞,气滞血瘀是其标。治以疏肝活血,滋阴补肾以治其本,活血化瘀,清热解毒以治其标,标本兼治,以达阴阳平衡,祛斑养颜之目的。
2
肝肾同治是治本之法
针对本病之病机,我国著名的中西医专家裴正学教授以滋补肝肾兼化瘀清热为主,拟方祛斑养颜汤加减治疗面部*褐斑。
方药组成:当归10g,白芍10g,生地12g,川芎10g,山药10g,山萸肉10g,枸杞子10g,菟丝子10g,肉苁蓉10g,女贞子15g,旱莲草15g,丹皮6g,香附10g等。
临证加减:失眠加酸枣仁、柏子仁各15g;胁肋胀痛,胸脘痞满加枳实、白术各10g;情志不舒加白术、茯苓各10g;乳房胀痛加瓜蒌,橘络;腹痛加元胡索、川楝子;脱发加首乌、侧柏叶;出汗多加浮小麦、甘草、大枣;盆腔肿块加桂枝茯苓丸。
3
典型病例
陈某,女,38岁,因面部黑斑半年伴月经不调求诊。患者近半年月经推后5~7天,经量渐少,心烦急躁,失眠多梦,脱发口干,面部鼻翼两侧褐色斑渐多,面部皮肤发黑,前额及腮部发出粉刺。小便*溺,大便干结,舌质红,苔少,脉细数。
:*褐斑,痤疮。
:肝肾阴虚,胃燥津伤。
:滋补肝肾,通腑泻火。
祛斑养颜汤加减:当归10g,白芍10g,生地12g,川芎10g,山萸肉10g,枸杞子10g,肉苁蓉10g,女贞子15g,旱莲草15g,丹皮6g,香附10g,大*10g(后下),生石膏30g,山栀子10g。水煎服,1剂/天,14剂。
二诊:服药后大便通畅,口干减轻,面部皮肤不太干燥,粉刺黯红,月经未至,舌质红边有瘀点,脉细涩。症属冲任亏虚,气滞血瘀原方大*减为6g加桃仁10g、红花6g继服7剂。上方加减服用三月余,面部黑斑及粉刺消失,色泽红润,月经来临,夜能入眠,诸症痊愈,随访一年再未复发。
4
体会
*褐斑是颜面部黑斑,多由内分泌紊乱所引起,妇女的妊娠期、哺乳期、更年期常见,原因与雌性激素的减少有关,常合并妇科炎症和月经不调,中医中药对此病的疗效优于西医。*褐斑属中医之“黧黑斑”、“肝斑”、“孕斑”范畴。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与肝、脾、肾三脏关系密切,主要病机为气血不能上荣于面。特点是本虚而标实。本虚为肝肾亏虚,气血不足;标实为气滞血瘀,瘀毒蕴结。裴正学教授提出滋补肝肾,养血祛瘀,清热解毒,标本兼治的治疗法则,以祛斑养颜汤加减治疗效果显著。
方解:当归补血养血;川芎辛香温润,为血中之气药,养血而行血;生地入肾,滋阴补肾;白芍入肝,敛阴益血。四药为四物汤补血调血共为君药;山萸肉酸温滋肾益肝,山药滋肾补脾,合肉苁蓉、菟丝子、枸杞子滋阴补肾共为臣药;女贞子、旱莲草为二至丸,阴阳双至,平补肝肾;郁金、柴胡理气解郁共为佐药;益母草活血调经,利尿消肿。蒲公英清热解毒共为使药。诸药合用,共奏滋补肝肾,调和气血,祛斑养颜之功。本方有四物汤和六味地*汤加减组成,用于治疗肝肾亏虚、气血不和之*褐斑、雀斑、妊娠斑。
5
研究结果
实验研究表明,二至丸可刺激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活性,使羟脯氨酸的含量增加,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多,从而有助于恢复衰老小鼠皮肤的弹性.提示有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。高慧琴等观察养颜祛斑颗粒(女贞子,丹参,川芎,当归)能提高生物体内SOD活性,防止自由基及其代谢产物MDA对机体的损害,从而有抗衰老、养颜、祛斑、美白之功效。肝肾亏虚是本病之主要病因,当归、白芍、川芎入血养肝,伍生地、山萸肉滋阴补肾,以治其本。活血祛瘀,肝肾同治,此为调内乱以消外斑是治本之法。对于肝郁气滞、脾虚湿蕴、气滞血瘀者则需疏肝活血,清热利湿,理气化瘀为治疗原则。
六味地*汤体外培养的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。还可促进垂体、肾上腺皮质系统发育及调节内分泌、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治疗*褐斑除内服中药调理气血,尚虚配合美容养颜之中药面膜内外同治,纠正内分泌功能紊乱,方能达到标本兼治。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自我调护,保持心情舒畅,忌食辛辣,节制房事,有利于黑斑之恢复。
文章出处: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》展文国。年8月第21卷第8期(下)ChineseJournalofAestheticMedicine.Aug..Vol.21.No.8
完
展文国,男,副主任医师。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省肿瘤专业委员,中西医结合内科专业委员,裴正学教授入室弟子。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,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发稿50余篇,评为年度中国中医药报“优秀通讯员”。并被甘肃省卫生厅定为裴教授学术思想继承人。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病、消化疾病、妇科病等常见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。
目前000+人已